IIA科研动态【第23期】
【动态1】美国中期选举后的对华政策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中期选举接近尘埃落定,除部分州的计票程序还在进行,参众两院胜负已见分晓:民主党以多出一席的极微优势保住了参议院,而共和党已凭借220个议席成为众议院多数党。民主党和拜登政府已失去全面掌控“立法-执法”流程的能力。共和党则将利用众议院的立法、预算、外贸条约审核、调查权以及众议院独有的弹劾权与民主党博弈,为未来两年的大选作铺垫。
从本次选举的过程和数据中,我们发现美国政治的几个基本趋势:比如共和党的基本面在增强,特朗普对共和党依然重要,女性对政治影响的加大等。而这些基本趋势对中美关系也将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共和党对华激进派掌握众议院后,其主导下的专业委员会就涉华立法的影响。整体而言,共和党掌握众议院将限制拜登政府在涉华政策上的空间,刺激国会民主党更加对华强硬,并可能导致更多激进的涉华立法的出台,特别是与“科技脱钩”相关的立法。这些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准备好应对策略。
在对华政策方面,可以预见,拜登政府的外交权将更分散,美国外交将比以往更内向化、党派化和个性化。在难以掌控全球局势的情况下,美国政治力量很可能会进一步集中力量对付中国,并且变得非理性。中美关系越恶化,国际公共品的缺失则越严重,这也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长期下行压力。因此,中国应继续保持战略克制和忍耐,制定更精细的对美外交战略,以避免被美国强硬派和反华派牵着鼻子走的情况。同时,中国要与美国应形成一定程度的合作,以保持国际环境的稳定与缓和,为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提供更多缓冲。
截止至2022年11月24日,美国中期选举现状
(图源:BBC)
【动态2】G20后中国应如何回应美国和国际社会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于历史转折点上,各种国际思潮交流前所未有,全球不稳定性更加突出。国际社会亟需新型合作机制凝聚共识,促进国际合作。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的负责任大国,肩负着与其他G20成员携手推进和合作引领国际秩序重建的重要责任。
大国合作是维持国际公共品供应的政治基础。在当前优质的国际公共品严重短缺的形势下,中美通过元首会晤来缓和大国关系,不仅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团结,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应尽量把握历史机遇,向国际社会释放中美愿意保持合作的信号。否则,国际社会将愈发陷入各自为政、分崩离析的困境。
我们建议,在回应美方时,中国可以着重强调,两国必须管控冲突,提倡良性竞争和扩大合作。同时,以二十国峰会首脑会晤为契机,中国可以展开新一轮的外交攻势。首先,继续坚持对美国的“战略忍耐”政策;第二,提出“包容性国际战略”,引领国际议程;第三,改变外宣策略,把外宣和内宣区分开来;第四,借助“两会”期间的窗口机遇,向国际社会解释中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愿景。
图源:G20官网
【动态3】欧洲对朔尔茨访华的争议及中国的对策
11 月 4 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商业代表团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天的正式访问。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欧洲国家领导人首次访华,也是朔尔茨就任德国总理以来首访中国,距其前任默克尔最后一次访问中国已达三年之久。在此期间,德国组成了新的三党(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联合政府;世界经济和国际局势受到新冠疫情叠加乌克兰危机的不断冲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正当美国在推动对华“脱钩”议程、欧盟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和德国重塑对华政策之际,朔尔茨对中国的“闪电访问”在欧洲引发了激烈争议,也暴露出德国内部、欧盟内部、德(欧)美之间的各种分歧。最终,朔尔茨顶着内外压力,力排众议坚持访问北京,传递出怎样的信号?中方又应如何看待朔尔茨此次访华以准确把握中德(欧)关系的走向?我们认为,朔尔茨不顾欧盟反对执意单独访华的举动,本身就是一种信号,表明在对华关系上“脱钩”不是选项。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要看清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做好两手准备,力求在大环境中维系平衡。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图源:新华社)
GBA Review 新传媒
配图 | 袁浩延
审核 | 冯箫凝 黄紫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