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后动,下好先手棋——百川论坛“第三届中国外部环境变化与评估:亚洲的安全与未来”2023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下,中国和亚洲都站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亚洲是世界上发展最快,也是最为和平稳定的区域,但今天,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美西方国家强推小圈子政治,亚洲和平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安全挑战。
在此背景下,2023年11月24-25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第三届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亚洲的安全与未来”2023研讨会在深圳开幕。本次论坛邀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南海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智库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各界专家学者分享对亚洲安全问题的深刻见解,共同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现场嘉宾合影
(图源:主办方)
在开幕致辞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首先指出亚洲和中国对国际关系的重要战略意义。“亚洲具有世界性,世界具有亚洲性,我们要从整体国际关系来理解亚洲的局势,也要从整体国际关系来寻找亚洲安全及其未来。作为亚洲最主要的国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扮演一个核心的作用。”
“不同于西方,中国很少通过武力扩张强行打开别国市场,而是通过单方面开放促进市场形成。”郑永年提出,就亚洲区域秩序而言,中国并不缺失自身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一直以来被误读的“朝贡体系”就可以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其意义应该被重新评估。他认为,“朝贡体系”这一秩序的本质是中国对周边国家实施了单方面的开放,中国通过“朝贡体系”向周边国家开放了市场,在促成周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同时催生了当时“共同市场”的形成。
郑永年强调,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纳贡”从来不是剥削性的,用今天的概念来说,“朝贡体系”体现了中国在这一等级秩序中的“普惠式”外交理念,隐含着“大国责任”的概念。今天,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上海进博会,都富含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单方面开放和普惠式外交的智慧逻辑,与西方资本扩张所伴随的“铁与血”殖民地主义和帝国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郑永年教授致开幕辞
(图源:主办方)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明在作主旨演讲时讨论了“国际问题研究的中国味道”,并提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需要回顾自身的历史道路、现实道路与未来路径。袁明教授提到中国国际关系史学者王绳祖先生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论文——《从班吉到巨文岛:英俄斗争史上的一页》,该文阐述了19世纪末的各国霸权之争。袁明认为,从19世纪末至今,亚洲的地理格局基本没有改变,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在亚洲的角色有了很大的变化。
袁明教授作主旨演讲
(图源:主办方)
面对国际动荡复杂的安全环境,中国将如何自处?“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只有把握大趋势,才能下好“先手棋”。本次百川论坛为期两日,共设有六大议题。议题一到议题三分别研讨中美战略竞争如何塑造亚太安全格局、“印太战略”中的印度、北约与亚太安全,讨论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同时展望了亚太安全秩序的未来。议题四到议题六则从区域视角入手,探讨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安全挑战、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与动向、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挑战。六大议题均以中国周边外交的区域为落脚点,全方位地观察亚太地区的力量变化,并给予冷静的评估。因应当前公众关切的台海问题,本次论坛最后还专门设立圆桌讨论环节,集中讨论中美两国在台海地区的博弈态势,审慎评估台湾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和平、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是互相强化的。亚洲过去40多年共同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强迫地区国家选边站队、组建排他性小圈子不得人心,共同践行有助于促进地区政治关系和安全关系的改善,真正的多边主义才是正确选择。“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对问题保持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牢牢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
论坛现场
(图源:主办方)
“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是“百川论坛”系列研讨会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从2021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年。我们期望能够秉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的要旨,将国内外的思想力量联合起来,将更多仁人志士聚在一起,对中国的外部环境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估,与诸君共同把脉中国外部环境和亚太安全,为地区和平发展建言献策。
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网、环球时报、新京报、新民晚报、南方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香港商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卫视等主流媒体会同步跟踪报道此次研讨会。
GBA Review 新传媒